天??h不斷健全完善大學生村官待遇落實、教育培養、監督考核和選拔使用“四項機制”,有效促進了大學生村官干事創業、成長成才、有序流動。
落實待遇強保障,確保大學生村官“下得去”。堅持“因村定人,因學定村”,最大可能地將大學生村官分配到專業特長與特色產業相吻合、工作生活與飲食起居相便利的行政村,并把食宿安排在任職村所在鄉鎮。嚴格按照鄉鎮事業崗工資標準確定大學生村官薪酬待遇,在中央和省上每年為每名大學生村官撥付2.5萬元生活補貼的基礎上,縣財政為每名大學生村官每年配套補貼資金3萬元,使大學生村官年均工資水平達到5萬元以上。同時,為每位大學生村官購買了養老保險、醫療保險、重大疾病和意外傷害險,并繳納住房公積金,保證了大學生村官工作上安心、學習上貼心、生活上舒心。
強化教育提素質,確保大學生村官“留得住”。建立“4+1”幫帶機制。確定縣級領導、鄉鎮黨委副書記、組織干事、村黨支部書記幫帶大學生村官工作制度。縣級領導定期不定期約談、走訪,掌握大學生村官的工作、學習、生活情況;鄉鎮黨委副書記和組織干事加強政策指導和信息引導,傳授開展農村工作的方法和經驗;村黨支部書記統籌安排大學生村官參與村級事務,掌握村情民意,實現了大學生村官由“學校門”向“社會門”的轉變。加大對大學生村官的培訓力度,由縣委組織部門主要領導親自授課,切實提高了他們的政策理論水平和實際工作能力。近年來,共舉辦大學生村官崗前培訓、電商培訓、能力提升培訓等各類培訓班30余期,累計培訓大學生村官1100余人(次)。
科學考評嚴管理,確保大學生村官“干得好”。加強日常管理,全面推行民情聯系、外出報告備案、查崗通報等制度,保證大學生村官每年在村時間不少于150天。建立“每月一匯報、每季一點評、半年一評比、年終一考核”的日常管理機制,大學生村官每月向鄉鎮黨委匯報一次工作,匯報思想動態、工作動態。組織部每季度召開一次大學生村官工作座談會,交流經驗、互通有無。每半年召開一次工作協調會,協調解決大學生村官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年終,組織部、鄉鎮黨委、村黨組織采取平時督查和年終考核相結合、崗位目標和實績考核與述職評議相結合的方法對大學生村官進行全面考核,并將考核結果存入個人檔案,作為評先選優、培養使用的重要依據。
暢通出口促流轉,確保大學生村官“流得動”。有計劃安排大學生村官到重大項目、信訪維穩等急難險重一線崗位進行鍛煉,抽調部分綜合素質高的大學生村官參與“下山入川”生態移民、設施農牧業等全縣重點工作,將實績突出的大學生村官作為村“兩委”班子后備力量進行重點培養,先后共有58人進入村“兩委”班子,19人通過選舉擔任村黨組織書記、副書記,38人擔任村委會主任。努力暢通大學生村官流動出口,及時將服務期滿大學生村官轉任鄉鎮事業干部,并積極鼓勵符合條件的大學生村官報考公務員、選調生、企事業單位職員等實現了轉崗。同時,我們還對一些有創業意愿的大學生村官進行了重點扶持,累計發放項目扶持資金15萬元,有效增強了大學生村官干事創業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