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個省屬企業黨組織常態化與村(社區)黨組織開展結對共建
近三年來省屬企業先后選派62名優秀干部到經濟薄弱村駐點,累計投入幫扶資金9770余萬元,支持結對幫扶鄉村發展特色產業
圖為江蘇省環保集團投資建設的環太湖城鄉有機廢棄物處理利用技術示范項目。
近年來,江蘇始終堅持黨建引領,建機制、強基礎、匯資源、興產業,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發展優勢。廣大國企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積極發揮資金、人才、技術等優勢,把暖心服務送到田間地頭,用創新實踐服務產業振興,以尊崇之心保護一方文脈,以挑大梁的責任擔當書寫助力鄉村振興實干答卷。
黨建聯建
匯聚資源提升發展效能
上海青、有機花菜、甘藍、大白菜……走進南通市海門區悅來鎮錫祥村,各種蔬菜品類齊全,包裝、初加工、冷鏈配送等產銷鏈路順暢。錫祥村是個農業村,過去,村民銷售渠道單一,幾年前,海潤集團旗下的海聚食品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與錫祥村開展結對共建,幫助村里的蔬菜進入集采平臺。菜園子直通菜籃子,村集體收入每年可增長10多萬元,村民不用騎著三輪、馱著菜四處販賣,種植積極性越發高漲。
扛起國企責任,下沉資源力量。江蘇各省屬企業以黨建聯建為抓手,健全理論聯學、活動聯辦和陣地聯建長效機制,156個省屬企業黨組織常態化與村(社區)黨組織開展結對共建活動。落實推進“五方掛鉤”幫促工作,推動項目、資金和責任“三個捆綁”,會同屬地根據每個村的經濟基礎、區位條件、村情民情等資源稟賦,梳理形成做實合作經濟、深化村企聯建、盤活資產資源、發展飛地經濟等多種發展模式,以黨建動能提升發展效能。
“建廠房更要富鄉親”,中江國際集團黨委通過黨組織結對共建、向泗陽選派駐村第一書記等方式,積極助力實業扎根鄉村、增收惠及百姓。雙方共建黨組織還牽頭盤活閑置土地,整合多方資金,推動建設多個農產品加工廠房。如今,三莊鎮工業園區10300平方米的廠房即將竣工,來安街道8000平方米標準化廠房建設穩步推進,重點幫促村和村民真正享受到發展紅利。
產業振興
因地制宜增強“造血”能力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振興。江蘇省屬國企黨組織和黨員奔赴助農產業培育第一線,將新技術做給農民看、新產業帶著農民干、新成果與農民共分享,形成全鏈條、全要素、全場景的助農新格局。
連云港市贛榆區黑林鎮經濟發展較為薄弱,江蘇交通控股有限公司選派4名優秀干部職工,掛職省委駐贛榆區鄉村振興工作隊。“咱們要建的不是‘空廠房’,得讓村民能就業、有奔頭!”他們成立臨時黨支部,帶著藍圖進駐,把黨旗插在工地上,白天跑企業談招商、晚上蹲田頭聽民聲。
在工作隊的不懈努力下,智能科技紡織產業園、服裝加工生產標準化廠房相繼建成,吸引優質商戶入駐,帶動近200人實現家門口就業,年增加稅收450萬元,村集體年增收70余萬元。“以前荒地上長草,現在廠房里長錢。”黑林鎮黨委書記感慨,產業活了,民心聚了。
近3年來,江蘇省屬企業先后選派62名優秀干部到經濟薄弱村駐點,累計投入幫扶資金9770余萬元,因地制宜支持結對幫扶鄉村發展特色產業,提升鄉村“造血”能力。各省屬企業依托工會福利購買鄉村農特產品,借助自有電商平臺優化農展廳布局、聯合開展專項行動,拓寬特色農產品銷售渠道,通過消費幫扶為省內脫貧地區農副產品采購幫銷2200余萬;以重大項目建設為契機,通過雇傭當地勞動力等方式為村民增加收入。
民生提質
溫情服務暖民心
省環保集團干部龔丹到興化市臨城街道古磚場村擔任第一書記,面對河道水葫蘆密布、腥臭難聞的治理難題,這位“環保書記”沒多說,帶著村“兩委”班子頂著烈日跑了20多個鄉鎮取經。半個月后,一艘嶄新的生態保潔船開進了河道,打撈效率比人工快5倍。龔丹又趁熱打鐵,不僅申請到7萬元河道修復專項資金,還請來了環保專家,手把手教村民監測水質、維護設備。
這樣的民生故事,正在江蘇鄉村的各個角落上演。在鄉村振興的熱土上,省屬國企黨組織以“貼近、貼身、貼心”為尺,在能源、交通、服務等多領域織就民生保障網。
基層服務的“毛細血管”也更順暢地延伸。清晨早到崗,提前梳理當日待辦事項;平時勤到家,定期走訪留守老人、困難家庭,記下藥箱需要補充的常備藥、幫獨居老人檢修電路;有事馬上到,哪家水管爆了、哪家老人突發疾病,志愿者總能第一時間出現在門前。在江蘇省農墾集團白馬湖農場的“溫情服務”里,“三到”行動成為2500多名黨員志愿者的日常。
江蘇省屬企業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用“微治理”撬動“大民生”,讓溫暖不僅寫在紙上,更融進了群眾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