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我滿懷憧憬來到江西省宜春市奉新縣柳溪鄉店下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助理。10月11日,村書記在重陽節活動中向村民介紹我時,我隱約聽到村民用方言在討論:“從城里來到我們山里,肯定會不習慣的。”“這么年輕的小姑娘,也跑這么遠來?”“高材生來鍍金的,一兩年就走了,能做得了什么?”……
面對質疑,我暗下定決心,一定要盡快用行動改變大家對我這個“外地人”的看法,讓他們接受我、信任我、支持我。半年多在村工作時光里,我用心觀察村情、用情服務村民、用力改變村貌,已經從一個“外地人”變成村民的“心里人”。
我常常走在路上,主動用新學的客家話與村民嘮家常,在觀察交流中了解村情、傾聽需求。在路上看到80多歲的余彥淑奶奶獨自搬家,累得停下來大口喘氣時,我主動幫她提過所有行李,把她送到她兒子家中。她握住我的雙手說:“小玲,你真是太好了,是尊老愛幼的模范啊。”在聽到村民提到因久旱無雨、供水不足,自來水水量明顯減小時,我和同事商量后,立即用選調生經費購買500余米水管,與同事新挖水渠、另引水源,順利解決旱季用水問題。“新接的自來水水量很穩定,我再也沒有要挑水喝的擔憂了!”郭小蓮大姐對我們豎起大拇指。
我常常走進食品加工廠,思考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方向。“小玲,我們做的黃年米果目前銷路不夠廣,可以想辦法幫忙推銷嗎?”食品加工廠的老板龍輝問我。隨后,我拍下黃年米果的制作過程,并做成宣傳視頻轉發至微信視頻號、小紅書、抖音等平臺推介。“看起來很有食欲,我買5袋嘗嘗”“幫我帶3袋回宜春”……看到一份份線上訂單,我對推動村集體經濟增收有了更大動力。
我常常深入村民家中,了解村民土特產的銷售情況。“我們家曬了不少白辣椒,小玲你可以幫我賣嗎?”走訪入戶時,王升喜大叔問我。我用手機拍下王大叔的白辣椒以及其他村民的娘飯坨、紅薯粉、酸棗糕等土特產,發了一條“店下曬冬”朋友圈,不到半小時,便有朋友私信我要買下這些白辣椒,村民的其他土特產,也陸續有同事、朋友找我購買。“小玲,氣溫回升,我們家的土雞下蛋越來越多了,可以幫我賣點土雞蛋嗎?”一位脫貧戶來村部問我。我立即摸排村里需要賣土雞蛋的農戶和預售數量,并在微信群、朋友圈、小紅書等平臺推薦,同事、朋友、網友紛紛下單預訂。看到村民補貼家用的“錢袋子”慢慢鼓起來,我真正體會到了扎根基層的價值。
我常常一邊學習,一邊探索如何進一步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小年前后,外出務工年輕人陸續返鄉,我趁機在村里組織全家福拍攝活動。“這是我們家第一張三代同堂的全家福哩!”“全家福拍得真好,我要貼在墻上”。村民們的反饋讓我感受到了用鏡頭定格幸福的意義。清明節前,村里組織了包艾米果(青團)活動,我用鏡頭記錄村民做艾米果的過程并投稿到官方媒體。“小玲,我女兒打電話說看到我們做艾米果的活動上了‘新聞’咧!”胡奶奶激動地對我說。
“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在村工作的這段時光里,我不只是將腳步邁向基層,更把心深深嵌入這片紅色熱土。店下是我的精神故鄉,我努力摒棄“外地人”的標簽,讓自己成為村民們真正的“心里人”。現在,村里再也聽不到質疑我這個“外地人”的聲音了。村民做了美食,會邀請我去嘗一嘗,我變成了他們日常想得起的“心里人”。我每次組織活動,村民都積極參與,認真反饋,我變成了他們平常信得過的“心里人”。村民有需求和困難,會主動找到我,我變成了他們遇到困難時靠得住的“心里人”。
未來,我愿化身柳溪店下那片竹海中的一棵毛竹,秉持著向下扎根的堅韌執著,把村民的每一個熱切期盼都化作切實行動;憑借著向上生長的頑強意志,將村民賦予我的每一份信任都兌現在實干之中。
彭小玲
彭小玲(右二)清明節前與村民一起包艾米果。(店下村村委會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