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點幾下鼠標茶葉就賣出去了,幾天錢就到賬了。”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裕河鄉唐壩村的楊美君做夢都沒有想到,他的茶葉居然這樣賣到了千里之外的山東。
楊美君的家鄉雖然山大溝深,但山清水秀空氣好,土特產綠色又健康。“好東西很難走出大山。”過去他賣茶葉,先要趕20多公里的山路到鄉政府所在地,或在大街上擺攤叫賣,或把茶葉寄存給經紀人代賣。“現在好了,有了大學生村官開的網店,不出門就可以把土特產銷售到世界各地。”
楊美君賣茶方式的變遷,源自去年12月隴南市提出把發展電子商務放在全市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而當地的大學生村官,迅速成了該市依托電子商務助農增收、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骨干力量。
短短半年多,電子商務在隴南的大山里已如雨后春筍。截至目前,隴南市已開辦網店5022家,其中724名大學生村官開辦了911家網店。他們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利用熟悉網絡的特長,幫助身邊的農戶銷售農特產品土蜂蜜、核桃、中藥材、橄欖油、花椒等,用互聯網思維達到了宣傳和增收的目的,在建設服務型黨組織中為大學生村官找到了工作抓手,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引導作用。截至今年8月底,已通過電子商務實現銷售總額1.79億元。隴南市委書記孫雪濤說,通過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把空間上的萬水千山,變成網絡里的近在咫尺,探索出大山深處的電商扶貧路。
甘肅省省長劉偉平說:“隴南積極推動電子商務發展,勢頭良好、成效初顯。今后要通過發展電子商務,帶動種植業、加工業和包裝、倉儲、物流等相關產業的發展,真正把當地的資源優勢變成產業優勢,促進就業、增加農民收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今年9月2日,省委常委、組織部長吳德剛在隴南市武都區專門看望大學生村官,詳細了解他們開辦網店情況,鼓勵大學生村官發揮自身優勢,通過電子商務幫助農民增收脫貧致富。吳德剛說,電子商務拓寬了大學生村官的創業平臺,大學生村官要把握當前農產品電子商務創業的大好機遇,錘煉本領,在助農增收的廣闊空間里展示作為、增長才干、體現價值。同時,要積極發揮作用,“孵化”電商人才,形成人才優勢和資源優勢的疊加效應,借助電子商務帶動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
萬水千山化作近在咫尺
——讓“藏在深閨人未識”的農特產品走出去
從今年1月開辦淘寶網店開始,隴南市武都區裕河鄉唐壩村的大學生村官張金霞就養成了一個習慣:每天一有空閑,就會登陸“淘寶旺旺”,查看里邊有沒有買家的留言。在她的“隴裕特產”網店里,產自唐壩村的茶葉、香菇、木耳、豬苓等土特產,不斷有陜西、山西、四川、浙江、福建等地的客戶光顧,到今年8月的銷售額已達44860元。
雖然,這樣的銷售業績放在數以萬計的淘寶網店中并不突出,但是在地域偏遠的隴南小山村,這卻是一個“重大的突破”。從武都城區出發,驅車120公里后方能抵達裕河鄉政府所在的趙錢壩村,而從趙錢壩村到張金霞任職的唐壩村,還有25公里的山路,村民徒步需要3個多小時。張金霞說,這里地處陜甘川三省交界,交通不便,經濟條件差,村民們文化基礎薄弱,信息閉塞,種種因素導致村里所生產的土特產雖然品質優良,但卻銷售范圍狹小、渠道少,靠此增加收入比較困難。
唐壩村農民曾經面臨的困境,也是隴南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制約因素的具體寫照。
隴南是甘肅境內唯一的長江流域地區,被譽為“隴上江南”,隴南的核桃、花椒、油橄欖、中藥材、茶葉等特色產品,以優質、天然、無污染備受人們的青睞,市場需求大。到2013年底,全市農業特色產業總面積已經達到1015萬畝,產量達到332萬噸,其中,油橄欖、花椒產量位列全國地級市首位,核桃產量位列全國第二,有11個產品通過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認證。特色產業產值達到99億元,已成為當地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
但是,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閉塞,農產品銷售大部分處于鄉村集市提籃小賣、小商小販收購販運的低層次階段,銷售不暢的問題十分突出。長期以來,隴南山區許多農特產品處于“藏在深閨人未識”的狀態,質優價廉但賣難買難的矛盾,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產業效益的提升和農民收入的增加。而隴南豐富的自然景觀、民俗風情、紅色文化等旅游資源,也難為外界所知。
如何把“深閨”中的農特產品推介出去,擴大其影響力,進而幫助農民增收?
去年以來,隴南市委書記孫雪濤在深入調研后認為,隴南特色產品品種較多、品質較優,但規模不大、分布零散,十分適宜發展電子商務。為了拓寬隴南名優特產的銷售渠道,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宣傳推介隴南豐富獨特的旅游文化資源,隴南市決定集中力量發展電子商務,并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依托特色產業優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壯大電子商務經營主體,力爭基本形成應用廣泛、要素集聚、支撐有力、服務優良、特色鮮明的電子商務示范區,創建全省農產品電子商務示范基地和全國電子商務示范市。
發展思路有了,但現實的難題是:許多農民群眾雖然手里有優質土特產,卻不懂網絡營銷,更缺乏設備,那么,誰來進行具體的網絡營銷?隴南將目光投向了大學生村官。市委常委、組織部長崔景瑜說,由農民群眾提供貨源,以電商為載體,由大學生村官隊伍發展電子商務幫助銷售,給山區農戶銷售農特產架起一座跨越千山萬水、暢銷各地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