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種的先進做法也成為我市“家風工程”的優秀經驗,并正向全市推廣。
“爹爹,您家的家風是什么?”“啥叫家風?”當大學生村官王榮站在面前問出這個問題時,村民吳吉元放下手里的農活,一臉的不解。但是,隨著一家人坐下來跟王榮促膝交談,家史故事娓娓道來,吳家的家風就誕生為一句樸實而響亮的話:有責任,有擔當。
像吳吉元這樣把家訓寫出來掛在客廳的做法,在黃陂大潭辦事處澄湖村比比皆是,全村148家農戶,走進每家每戶,都有家訓映入眼簾。
“我家世代都是種田的,哪有家風家訓?”每當提到家風家訓,村民們總是不好意思地說:“那都是大戶人家、書香門第的事情,我們只是普通農民。”這時,駐村選調生顏慧就會糾正他們的觀念,告訴他們,每個家庭都有世代傳承的家風家訓,只是沒有提煉而已。
到吳吉元家就是這樣。他家一樓是普通農戶家的樣子,二樓卻讓記者大吃一驚,四個屋子擺滿了油畫、國畫等等,一問才知道,全是吳爹爹兒子畫的。他說,當年自己是個油漆工,做家具時要雕龍畫鳳,兒子總跟在旁邊看,時間長了,兒子也開始喜歡畫畫,并考上了美術院校,可是,學美術學費貴。這時,二女兒說,一定要把弟弟培養出來,不然不嫁人。就這樣,吳吉元的小兒子在全家人的供養下讀完了大學,現在在黃陂職高當美術老師。為了報答父母,他想帶老兩口去旅游,可老兩口怕花錢,于是,他便每去一個地方就畫一幅風景畫,然后搬回家來給父母欣賞。“我的二女兒為了供養弟弟先不嫁人,我和老伴為了供四個孩子讀書,把僅剩的米飯都留給孩子吃,餓著肚子干活,這應該都是一種責任心吧。”從這些樸實的故事中,王榮幫他提煉出“有責任,有擔當”的家訓。
“謝謝你們,讓我們家有了家風家訓!”這大半年以來,每當聽到這種謝了又謝的話,大學生村官們都非常欣慰,村民們拿著大學生、研究生們給提煉的家訓,如數家珍,小心翼翼地請人裝裱上墻,從此,他們的家庭便有了世代傳承的顯性精神。
大潭辦事處下屬的10個村子里,由村干部帶頭發起,由一群大學生村官、駐村選調生組織起來一支大潭青年志愿者服務隊,同時發動了村里讀過書的大學生們,加入了這支志愿者隊伍。這支60多人的隊伍,走訪了1800戶,為村民們一一提煉了家訓。
“大潭模式”
正向全市推廣
除了動員大學生村官幫助文化程度不高的村民提煉家風家訓,黃陂區大潭辦事處還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來傳揚好家風,打造好民風。在村里,巧手婦女,時常聚在一起繡家風(見圖)。活動室里,墨香四溢,樂聲飄揚,村里的書法愛好者寫家風,愛好音樂的村民在這里彈家風,唱家風。
黃陂區文明辦主任馮濤告訴記者,黃陂有609個村,20余萬戶農戶,自2015年以來開展家風工程試點工作,目前已有大潭、武湖、長嶺、木蘭等街鄉的14個村家風家訓建設取得顯著成效,農戶大力支持,戶戶立有家訓。下一步,這一做法將在全區全面鋪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