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處張貼尋母啟事 , 成了小陳多年來的習慣 。
小陳母親唯一一張照片是她幾年前從派出所戶籍系統找到的。
24歲的陜西姑娘小陳,為尋找患精神病走失的母親,幾乎走遍陜西商南、河南淅川及我市鄖陽區的所有鄉鎮。4年時間里,她找到17個疑似媽媽,可惜都不是她要找的人。
為了方便尋母,她不顧所有親戚的反對,考入湖北十堰市鄖陽區深山做起村官。因為她覺得這樣 “離媽媽近一些”,找到媽媽的可能性更大。
滿大街尋找母親,4年找到17個“媽”
3月19日,星期六,小陳從鄖陽區大柳鄉坐了近3個小時汽車來到十堰城區。
黃昏時分,小陳又開始了自己堅持了4年的業余“工作”:尋找媽媽。在三堰客運站前一處公交站臺,她快速從包里抽出一張尋人啟事,用力貼在站臺醒目位置。“貼緊點,可以多管幾天,這樣可以節省一點開支。”小陳說,她已記不清這些年貼了多少張尋人啟事,更記不清在這方面花了多少錢。
旁邊有人經過,小陳趕緊又掏出一張尋人啟事湊過去:“阿姨,有沒有見過照片上的人?她是我媽媽,我找了好多年了。”
對方看完照片搖了搖頭,小陳無奈地說了聲“謝謝”,然后飛快地跑向另一個路人。這一次她掏出的是一部用了很久的手機,里面保存著媽媽的照片。“這樣看清楚一些,被認出來的可能性更大。”小陳解釋說,媽媽這唯一一張照片,是她幾年前費了很大勁從派出所戶籍系統里找到的。
短短半個小時,小陳拿著照片問了十幾個路人,可惜得到的答復都是“沒見過”。
將手機、尋人啟事和膠水裝進包里,小陳蹲在路邊默默地發著呆。“想著她在外面受罪,我的心在滴血。”小陳說,每次看到那些流落街頭的人,不管男女她都會湊上去看看,總覺得其中某一個,可能是自己日思夜想的媽媽。這個習慣,從她上初中開始一直延續到現在。在西安上大學時,節假日,別的同學都出去逛街、看電影,只有小陳到天橋下、菜市場等流浪人員常去的地方轉。
今年春節前,小陳在陜西找到兩名疑似媽媽。“感覺特別像,后來花錢做了DNA鑒定,結果顯示都不是。”小陳說。
在過去4年間,小陳共找到17個疑似媽媽。“先根據照片比對,覺得有些像,再進一步辨認。”小陳說,她一般是先接觸,給對方買吃的、聊天,根據對方講述的身世情況做初步確定。
“媽媽在我3歲時走失,之后再沒回過家”
小陳的媽媽叫程財蘭,出生于1965年,老家在陜西省商洛市商南縣趙川鎮寨子河村,患有精神病。
20多年前,程財蘭被人帶到我市鄖陽區(原鄖縣)城關鎮罐溝村一姓方的男人(現已過世)家。在方家生下一個男孩后,懷著小陳的程財蘭被送回娘家。“我是在外婆家出生的,也是由外婆養大的。”小陳說,這些都是她長大后打聽到的信息。在她的記憶中,關于母親只是一些殘缺的碎片。
母親走失那年,小陳只有3歲,此后母親再也沒回過家。
小陳的親戚也找過程財蘭,但未能找到。“她患有精神病,最先嫁到湖北,后來嫁到河南,在那里走丟的。”一位同村老人這樣告訴小陳。時間長了,一家人就打消了尋找程財蘭的念頭。
小陳讀書全靠大舅。小時候,小陳也曾向大舅打聽過母親的下落,但大舅不愿意說。“上小學時我的成績很好,可是有些同學總是拿我媽媽的事嘲笑我、欺負我,說我是沒媽的孩子。”小陳含著眼淚說,每當聽到這樣的話,她特別生氣。
隨著年齡的增長,小陳想要找媽媽的想法更加強烈。之前也有一些媒體報道過小陳尋母的事,不過她的舉動有很多人不理解。“有人說我這么做是為了出名。也有人說,一個瘋瘋癲癲的人,你找她干嗎?”小陳說,他們根本理解不了一個沒媽的孩子對母親的思念。
小陳說,憑著自己的模糊記憶以及家人后來的零星敘述,她得知母親曾幾次離家出走,后來在河南省淅川縣荊紫關鎮一戶人家落腳并生了孩子。
隨著尋找的不斷深入,小陳掌握的關于母親的線索也越來越多。現在她已經搞清楚,母親之前共在3個地方待過,且分別生有小孩,而這3個地方她都核實過。
小陳說,上大學后,一放假她便會拿著省下的生活費外出尋母,凡是母親待過的地方,她都不放過,“這么多年了,我跑遍了商南、淅川、鄖陽區各個鎮,每次都是抱著希望而去、帶著失望而歸。”
2013年11月,在商南縣城關鎮,一名姓陳的女士在網上看到小陳發的尋親啟事后聯系她說,在城關鎮見過一個流浪者,很像小陳的母親,后經證實不是。“得知我的情況后,陳阿姨還給了我200元錢,讓我特別感動,”小陳說。
媽媽雖沒找到,但她現在找到了一個哥哥兩個弟弟。“哥哥在十堰,兩個弟弟在河南淅川,都有聯系。”小陳說。
“考到山里做村官,我想離媽媽更近點”
小陳今年只有24歲,去年從西安一所大學畢業,目前是我市鄖陽區大柳鄉的一名大學生村官。“之所以選擇到鄖陽區當村官,目的就是方便尋找媽媽,因為我覺得她在鄖陽區的可能性最大。即使暫時找不到,我也能離她更近一點,哪怕是心理上。”小陳說,大學畢業后,她本可以在西安找一份更好的工作,但她不顧家里所有親戚的反對,決定報考大學生村官,并且目標是鄖陽區。
經過筆試、面試等環節,小陳順利考到鄖陽區,最終被分配到大柳鄉。平時在鄉鎮工作,一到節假日,小陳就到鄖陽區的其它鄉鎮去找媽媽。
小陳分析說,媽媽不識字,又患有精神病,如果沒有其他人帶領,她不可能跑太遠的地方,“因此她在鄖陽區的可能性最大”。
前不久有人打電話告訴小陳,在黃龍鎮發現一位流浪者跟她要找的人有幾分相像,小陳二話沒說,利用雙休日到黃龍鎮去尋找。“鄖陽區的白桑關、白浪鎮我都去過,只要有消息就去。”小陳說,每到一個地方,為了節省開支,她主要靠步行尋找,有時候一天能走幾十公里路。
“不管媽媽在不在,我會一直找下去”
尋找媽媽的路困難重重,但小陳從未想過放棄。這些年她發現的疑似目標有17個,實際接觸過的街頭流浪人員遠遠不止這個數字。 跟這些人打交道非常困難,但每一次小陳都會仔細比對,因為她總覺得這些人里面可能就有媽媽,如果錯過了,會遺憾一輩子。
“年輕的還好些,見人雖然躲避,但給她買吃的她會和你交流。年齡大的見到人就躲,根本無法交流。”小陳說。
其實困難遠不止于此,小陳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去河南一派出所求助,有民警問她,你怎么能證明找的那個人是你母親?這讓小陳的心里特別難受。該去的地方她都去了,該跑的路也都跑了,小陳卻不知道媽媽到底在哪里?是否還活在人世?每次想到母親可能蜷縮在某一個角落里受苦,她都會鼓起勇氣繼續尋找。
現在除了四處張貼尋人啟事,小陳還通過自己的QQ空間、微博、微信等途徑發布尋人信息。只要哪里有人提供相關線索,她都會第一時間趕到實地核實。“也許她已經不在人世,但我會一直找到我退休。”小陳盯著手機屏幕上媽媽的照片說。
采訪結束時,小陳又認真地算了算:“我今年24歲,如果到60歲退休,還有36年,那時候媽媽87歲,也許我們今生還能見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