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一陣雞鳴打破了黎明前的寧靜。大學生村官彭向偉匆匆起床,提起一桶包谷向雞舍走去,開始了一天忙碌的生活。
2010年8月,彭向偉不顧親戚朋友的勸阻,放棄了一家企業高管的職位,懷著對農村生活和基層工作的憧憬,來到了湖北省保康縣黃堡鎮黃龍溝村,成為了一名大學生村官。
上面來了個大學生村官的消息在村里炸開了鍋,鄉親們紛紛來到村委會,想看看城里來的娃子到底啥樣子。有看新鮮的,也有看熱鬧的。村里覺得城里的娃嬌慣,吃不了苦,不能派重活。每天,彭向偉在村委會除了打掃衛生,就是整理檔案,日子過得清閑無聊。
“到農村不是享清福的,一定要干出點事來。”彭向偉沒有忘記自己的理想,他主動找到村支書余光寶,請求挑擔子。
幾次三番,村支書余光寶終于被眼前這個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學生娃的勇氣和執著折服了,同意他每天跟著村干部到農戶家中去了解情況。
彭向偉是個心細的人,每到一戶農戶家中,除了了解他們的生產生活情況外,總不忘征求一下他們對村里發展的建議。一有好的建議,他就用隨身帶的記錄本記下來。時間久了,村民們給他起了個外號叫“彭書記”。
就這樣 ,彭向偉用3個月的時間,走訪了150多戶農戶,記了3本日記本。不僅如此,他還繪制了一張農戶家庭住址路線圖,為每戶村民制作了一張聯系卡,只要村民家中有事,一個電話他立馬就能趕到。
彭向偉的工作沒有白做。在一次走訪中,彭向偉得知,黃龍溝村以前不少農戶養過蠶,那時候村民沒技術,只是零散放養,收益不大,村民也就放棄了。
彭向偉明白,村里窮的根本原因是致富沒路子,發展沒票子。只要能找到合適的發展路子,村民肯定能夠富起來。
2011年,正趕上國家東桑西移產業部署調整,浙江一家紡織企業落戶保康。鎮政府也出臺獎勵措施,鼓勵農戶發展蠶桑養殖。可無論村干部如何做工作,村民就是不行動。
黃龍溝村不缺地也不缺人,由于村里沒產業,80%的青壯勞動力都外出打工了,村中多為留守婦女、兒童和老人。如果能把蠶桑養殖搞起來,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就業,也算是為村民辦了一件大好事。
彭向偉通過網絡查詢,桑樹壽命有20年,1年可采摘五六次,1畝桑樹可供育5張蠶床,單張產值1100多元,一畝桑樹養蠶可以掙到5000元,比一個勞動力外出打工強多了。
這些數據都是理論值,實際操作中還存在很多不穩定因素。彭向偉想,既然是給老百姓辦好事,就要多做論證,讓老百姓看到成果。
2011年春,他用自己積攢的工資以300元每畝的價格租下5畝閑置土地,種植桑樹,進行試養。沒有專門蠶室,他就租農戶的房屋,桑樹小、桑葉量少,他就上山采摘野桑葉,沒有技術,他就向村民請教、上網找資料。
到了秋季,彭向偉成功試養了6張蠶床,單張產值達到了1300元。可觀的效益,讓部分農戶看到了希望,他們逐步轉變了觀念,開始養蠶。
2012年春,全村新增栽桑戶27戶,栽桑樹近100畝。同時,村里把集體閑置的52畝土地,以30%的股份入股合作,支持彭向偉發展養蠶產業,他建起了年養120張蠶床的大蠶室。
隨著規模的擴大,彭向偉把目光投向了生態養殖。經過充分調查,他把發展桑蠶產業、山雞養殖確定為幫助村民脫貧致富的發展途徑。
2012年6月,彭向偉創辦了保康縣惠龍生態養殖有限責任公司。公司當年栽植桑樹10萬多株,并帶動周邊農戶,將桑園規模擴大到100畝,用以種帶養、套種套養的方式,開始了土雞規模化養殖。
在彭向偉帶動下,村里120余戶村民走上山雞養殖的致富路,2013年全村實現人均純收入6518元。
“憑著一時的激情到農村不難,但要干好事,干成事就不容易了。一定要做好扎根農村、長期吃苦的準備。”彭向偉經常用這樣的話告誡自己。
任職以來,他協助處理村里大小事務,同時兼任村遠程教育站點管理員,日常工作并不清閑。如今,他又多了一個身份——桑蠶養殖技術推廣員。
2013年8月,彭向偉大學生村官任期已滿。就在村民擔心他會離開這個窮山溝的時候,彭向偉決定續簽一屆,并且把戶口遷到了黃龍溝村,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黃龍溝人。
用彭向偉的話說:“是黃龍溝村給了我成長的舞臺,這里有我的事業,我哪兒也不去,就留在黃龍溝”。